<{配资之家}>今年量化多头成亮点,收益居首!选股与指增该咋选?{配资之家}>
今年以来的量化多头无疑是最靓的仔,平均超额在15%左右,部分超额已经超过30%,整体收益位列上半年各策略私募第一名。
但其实有不少投资人,仍在纠结量化选股、量化指增,到底怎么选。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量化股多各子策略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先说量化选股,到底是怎么选的?
量化选股也叫空气指增或全市场选股策略,它不对标任何指数,不受风格、行业等约束,纯粹是通过量化策略模型选出具有上涨潜力的股票构建组合,也就相对之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优势。
这种灵活性使得量化选股策略在风格演绎持续性较强的结构性行情中更具优势,可以聚焦阶段性优势的股票组合。
例如,当某一行业或投资风格(如成长股、价值股)持续表现突出时,量化选股策略可以及时捕捉并集中配置相关个股,而指增策略则可能因跟踪误差限制而无法充分参与。
同时,量化选股策略还能通过动态调整因子权重来适应市场变化,如在市场波动加大时增加质量因子权重,在流动性充裕时侧重成长因子等。
今年上半年的结构性行情,就很适合量化选股捕捉超额,相比于普通指增更具优势。
此外,今年来市场上表现特别优秀的量选产品,有些还增加了择时,甚至杠杆,灵活性是强上加强。
比如SF这只产品,目前规模才20亿左右,其量选产品加入了杠杆和择时,敞口范围在80%-120%。
2024年2月1日开始建仓,刚开始是50%仓位运作,因为择时模型特点是信号偏左侧,所以在市场下跌过程中仓位逐步加到了120%,后续2月的反弹整体来说抓得比较充分。
24年6-9月市场阴跌的过程中,仓位也没有放得特别低,基本在90%左右,但是9月18日出了较强的看多信号,所以当天把仓位加到了130%。
这样灵活度极高的操作下,产品在过去几次市场极端行情下,均能抓住反弹、快速修复,收获了亮眼的超额。
那是不是量化指增就是在对应的指数成分股中做选股呢?
事实上,不论它叫500还是1000指增,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全市场范围内选股,而不局限于对标指数的成分股。
不同于纯被动指数ETF那样完全复制指数,指数增强产品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目标是在控制跟踪误差的前提下,持续跑赢基准指数。
以500指增为例,它的名称来源于它的业绩比较基准(指数),而不是指它的选股范围仅限于中证500成分股。选股范围可以是全市场,这正是“增强”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在中证500指数的500只成分股里选股,那么基金经理的操作空间会非常有限,想要持续稳定地获取Alpha会极其困难。
但注意,指数增强策略有“偏离度”的限制(不然和量化选股还有啥区别),要想风格不漂移,控制好“跟踪误差”,基金经理必须确保组合的整体风险特征,如行业分布、市值风格、波动性等与对标指数保持较高的相似性。
举个例子,比如中证500指数里有xx银行,但我的组合里选的是另一家银行,同属于银行板块,但个股标的不一样;又或者xx银行在500里的占比是5%,但我组合里超配了这只个股,占比8%。这样下来,指增选出的组合跟对标指数在个股和占比上出现差异,看好的超配、不看好的低配,所带来的差异叫做“偏离”。
那指增策略的“偏离度”如何判断?
从因子上来看,可以根据基金组合在关键风险因子上的暴露度是否与基准有显著差异,比如行业暴露、风格暴露等。比如行业偏离一般控制在3-5%,Barra因子偏离一般控制在0.5个标准差,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偏离比较大的了。
从结果上来看,投资人可以关注历史超额的年化波动率。偏离度越低,超额越稳定;偏离度越高,超额波动越大,对应的风险和收益可能性都是同步放大的。
另外,也可以从极端情况下产品的表现,来推测产品的偏离度。比如24年小微盘流动性危机下,有些在小微盘上暴露了太多敞口的“500/1000指增”净值出现“偏离式跳水”。
比如YF的500指增,属于偏离度较低、风控比较严格的指增产品。持仓个股数量在1800-2300只之间(这要比500成分股多得多了),单股的占比小于2%,市值偏离度控制在5%以内。
从风控尺度来看,并不算是最严格,但历史观测下来,它的超额表现是比较稳定的。超额月胜率接近80%,成立近3年来最大回撤也仅有-18%。在去年的流动性危机中,仅用时3周就修复了大跌。这样的指增产品,虽然进攻性可能不是特别强,但持有体验较好。
当然,市场上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指增产品,完全跟踪复制指数成分股
比如近期市场上热度很高的MX小市值指增,它就是完全跟踪小市值指数成分股,同时每日对持有的股票进行短趋势交易,即同一股票在同一交易日内各完成多次买进和卖出,收盘时维持股票数量不变,通过日内价差的方式获取收益。
从今年来看,与市面上其他小市值指增相比,MX的超额更突出一些,主要得益于T0的贡献。因为他的T0策略不需要选股,也就是不考虑股票的质量,完全依靠量价模型去做T,这样能规避掉一些基本面因子上隐藏的风险,降低波动,积累更高的超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