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股票配资开户网站平台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596123666

回忆浙大求学时光,硕士导师冯钢教授令人印象深刻

<{配资之家}>回忆浙大求学时光,硕士导师冯钢教授令人印象深刻

我所认识的冯钢教授

一转眼,从浙大毕业已经十多年了,但很多往事还是历历在目,印象最鲜明的,就是硕士导师冯钢教授。

面试

最早知道冯钢这个名字,还是在安徽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大二还是大三,上发展社会学,老师看我似是可造之才,课间拿出一册私藏的书让我看,名字叫《非西方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作者就叫冯钢。系里还有一个老师,是老浙大哲学系(1998年并校前的浙大,社会学没有单独建系)毕业的,喜欢给每届的学生讲自己读大学时的凄惨爱情故事,也顺带会提到系里一位在学生中知名度极高的冯钢老师。

考研的时候,为了增加录取的概率(说漏嘴了……),我把自己本科时写的两篇文章寄给浙大社会学的冯钢教授,附带一封信,说《非西方发展理论与马克思》是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另两本的作者是哈耶克和顾准)。冯钢后来告诉我,他收到信非常高兴,在系里说,在安徽那么偏远的地方(实际上安徽跟浙江是邻省),居然还有人读我的书!

烟花三月,我去杭州面试,又当面当众表达了对冯钢的仰慕,说我自己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毫无感觉,但读了冯教授的论述,就很有体会。冯钢面沉似水地说:我们把学生分为三等,一等的学生靠天启,二等的学生要启蒙,三等的学生只能靠打比方。你通过我的书才能了解韦伯,就属于那种靠打比方才能懂的学生。这句话刺激得我终身难忘。后来冯钢告诉我,当时面试时觉得我有点洋洋自得,故意这么说,打击打打我的气焰。

师生

入学后,我自然选了冯钢作导师。有一次,我给他打电话,说家里经济不宽裕,希望找个勤工俭学的机会。没过多久,他大概专门找院里询问,知道系里可以安排一个助教,就把名额给了我,给他的发展社会学研究生课程当助教,这样一学期大概有800还是1000块的收入。因为做助教,我跟冯钢的接触也更多了。研一暑假,他接了杭州萧山县政府一个横向课题,课题经费20万,组织全系的研究生(10人)和01、02两级的本科生去萧山调研,我被指派为学生中的负责人之一。冒着酷暑总共调研了10来天,也是我和很多学弟学妹心中难忘的记忆。回来以后,他始终也没说给大家一点调研补贴,学生中间自然也有些议论。我就斗胆给他发了一封邮件,问他怎么不提给学生补贴的事,那么多经费用来干什么(我也够二的呵呵)。他收到后很生气,说老师的经费怎么花,轮得着你来问么?还公开骂我“毕竟是乡下来的,眼里就认得钱”。但骂归骂,中秋前后系里例行组织老师和研究生出去喝茶,他还是给每个研究生发了一个红包。

冯钢教授 教学风格 读书会_冯钢教授 浙大社会学 导师经历_浙江大学冯钢

记得他有一次解释了这个事情,说很反感流行的学生给老师干活、老师给学生发钱的做法,这是把师生关系降格为包工头和小工的雇佣关系。

读书会和冯钢工作室

现在回想起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浙大社会学有研究生读书会的传统,据说是上三级、也就是第一届的大师兄创立的,但一开始老师们并不不参加。研二开学,上一级的师兄(当时浙大研究生的学制是两年半,我进入第二学年,也就是上一级师兄师姐进入毕业季)把读书会召集人的任务交给了我。第一次开读书会的时候,冯钢居然也来了,还表示以后每次都要来。我代表大家表态说,冯老师能来,对我们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冯钢当时笑骂一句,你就会给我戴高帽。

读书会基本每两周一次,冯钢每次都参加,读的材料也是他定的。每次都是学生们从小到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发言完,他来做总结性讲话。浙大文科的老师们共认他口才了得(他的铁哥们毛丹教授经常不忿地讲一句:“冯钢这鸟人,贼能讲!”),在认真读了文献并讨论之后,听他一讲,我每每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时网络已经比较发达了。也是在那一段,冯钢申请了一个个人网站,叫“冯钢工作室”,读书会的信息、文献在上面发布,会后也在上面继续讨论。读书会和网站相得益彰,影响越来越大。一开始是研究生参加,很快扩大到本科生,后来很多外系的学生也来旁听。当时社会学系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在西溪校区,冯钢作为老浙大的教师住在玉泉校区旁的求是村,西溪和玉泉隔得不远,而低年级本科生在紫金港校区,跟市区相隔很远。我后来在紫金港也组织读书会,冯钢也坚持参加。

冯钢太有魅力、太能讲,在学术研讨上也有弊端。只要他在,读书会就完全被他笼罩了,文本的分析讨论反而不细致。有一次我背着他,组织下一级的研究生讨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没有他在,果然效果不错。可是记不清哪个不晓事的师弟,把读书笔记贴到“冯钢工作室”上!这下被冯钢发现了,产生了严重的被抛弃感,公开说:“开读书会都背着我!我成了绊脚石了!!”此后再也不敢背着他开读书会了。

喝酒

冯钢还有一种师生相处的方式,就是喝酒。他说研究生应该是“烟酒生”,不抽烟不喝酒不能跟老师胡吃海侃,就学不到真东西。他参加读书会之后,也就开始经常召集学生们一起喝酒,有男有女,有研究生有本科生,差不多每周会有一次。记得最夸张的一次,从早上10点左右喝到晚上10点。我一个人喝掉14瓶啤酒,有生以来最多的一次,此后也没超过。回想起来,真不明白当时怎么有那么多可聊的。他跟学生喝酒,从来不摆架子,说酒桌上,大家都是哥们,有时候还给学生倒酒。什么都聊,学界的掌故,浙大老师中的糗事(他在老浙大文科教师里有几个老哥们,是他在背后轮番嘲笑的对象),系里的恩怨,自己的过往,都是下酒菜。

男生女生

冯钢教授 浙大社会学 导师经历_浙江大学冯钢_冯钢教授 教学风格 读书会

至少我在读的那会儿,浙大社会学研究生是严重的阴盛阳衰。我是03级,1男4女,02级也是1男4女,01级更是只有两个女生;下面04级倒是好些,3男2女,05级的全日制研究生好像又只有1个男的。“物以稀为贵”,这种形势下男生自然更被看重些。但老师们看待学生最主要的还是是否认真读书。同级一个女生,从贵州过来的,本科学的是社会工作,社会学基础稍差,但读书很用心,为人也真诚得体,冯钢就比较喜欢,还力排众议把我们这一届唯一的优秀党员名额给了她(冯钢当时是系里的党总支书记),虽然这个女生的导师不是冯钢。04级有个女生,很聪明,能力很强,读书也不错,冯钢也比较喜欢,我们出去调研也带着,尽管她导师也不是冯钢。这个女生现在已经是浙江当地一家著名企业的高层了。后来冯钢还招到一个竺可桢学院(相当于北大的元培学院)的女生,聪明有才又会来事儿,学术潜力也很好,冯钢尤其喜欢,跟冯钢一家混得特熟,居然发明了“师母姐姐”这个奇葩称谓来称呼冯钢的妻子。

相反,04级有个男生,是本系本科保送读研的,在本科还是班长,读研后选了冯钢做导师,但冯钢始终不怎么喜欢他,而且老把人名字叫错,人家明明姓吴,他非叫成“胡”,我提醒几次都没改过来。临毕业的时候(04级浙大研究生学制改成两年了,所以我差不多跟下一级一起毕业),这个男生不知怎么跟一个搞工科和文科交叉的院士联系上了,去读了人家的博士。我们都很不忿,冯钢淡然一笑,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儿”。

孝子

冯钢虽然看上去洒脱不羁,却是个孝子。我好几次看他拿出一支破烂不堪、缠着厚厚的透明胶带的钢笔(破烂到几乎认不出来是支钢笔),说是这是他父亲送给他的。有时候他还回忆跟他父亲的往事,比如他去北方读研究生,他父亲会在冰箱里存上好多啤酒,但却舍不得喝,说要等他回来喝。据说他当年在南开大学研究生班(就是传说中社会学重建后费孝通、布劳等亲任教员的“黄埔军校”天津南开班,他是第二届学员)毕业时,在社会学界已经颇有名气,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想把他留在北京,但他顾念父亲亡故、老母独在杭州,还是回到了当时的浙大哲学系。单位发的、朋友送的吃的喝的,他都定期拉到老母亲的冰箱里。

吹牛、不靠谱

冯钢喜欢吹牛。快毕业的时候,有一次北京某个知名高校要建社会学系,到系里咨询了解,我也去参加座谈了。人家走了之后,冯钢就吹,说北京某知名高校专诚到系里来要人,系里就是一个也不推荐(当时我应该是已经决定考博了)。同级的有些同学就很有意见,说哪有这样的老师,故意阻拦学生就业的。我连忙解释,说人家不是真来要人,只是来咨询的而已,还没建系呢哪里要招人,冯老师这么吹是为了抬高咱们系的身价。

冯钢经常说话没谱,往往今天这样说,明天又那样说。我跟师弟师妹说,冯老师偶然讲出来的话,不必太认真,但如果连续讲两三次,那就值得重视了。他自己也承认自己说话没谱,说他母亲就不在意他说什么,知道他没谱。但是他又说,写在书上、论文里的话,他会非常认真地推敲,因为“千年的文字会说话”。

冯钢有现代人的洒脱,也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据说有的知识分子把人分成两种:能看得上的和看不上的。我看冯钢也差不多适用这个描述,而且他很多时候不加掩饰。举个公开发生在系里的例子。有一回,社会学界某比较知名的学者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讨论涂尔干某分支社会学思想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不怎么样,恰巧系里一位老师在给本科生上课时推荐了这篇文章。冯钢知道后就在课堂上说,我们系某些副教授的水平还不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