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之家}>创业板15年:从质疑声中走来,解码投资3+1法则{配资之家}>
15年前,当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敲响上市钟声时,市场上充斥着质疑的声音。有人戏称这是"造梦板",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是"市梦率"的温床。
时过境迁,如今的创业板已经培育出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一批市值超千亿的科技巨头,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重要阵地。
在创业板指数迎来15周年之际,我们与易方达创业板ETF基金经理程曦深入对话,解码创业板投资的"3+1"法则,为普通投资者指明方向。
回顾创业板15年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重要阶段。2010-2012年是迷茫期,市场对创业板的定位和估值方法都充满争议;2013-2015年是爆发期,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推动下,创业板指数从600点飙升至4000点;2019年后进入成熟期,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硬科技企业成为主角。
程曦用独创的"3+1"模型解读产业成长规律:第一阶段是基建期,如智能手机普及、锂矿开发等基础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应用期,关注市场渗透率的快速提升;第三阶段是生态期,少数头部企业开始构建商业护城河。最后的"+1"阶段则是稳定成长期,行业格局基本定型,龙头企业享受稳定增长。
以新能源车产业为例,当渗透率从5%提升到20%时,市场给予的估值最高,因为这意味着4倍的成长空间。但当渗透率超过50%后,投资逻辑就从成长股转向价值股,估值体系也随之改变。
目前创业板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既有已进入"+1"阶段的新能源龙头,也有尚在第二阶段的芯片企业,还有刚刚起步的创新药公司。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宽基ETF投资者的盈利比例显著高于行业ETF投资者。
程曦解释道,创业板ETF呈现出明显的"逆向投资"特征:当估值处于低位时,基金份额往往大幅增长;而当估值走高时,份额反而开始减少。这种规律性使得定投创业板ETF成为普通投资者分享成长红利的有效方式。
"最赚钱的股票往往是你买了一点点的。"程曦笑着举例,"宁德时代从500亿到万亿市值的历程中,多数个人投资者在中途就下车了,而ETF持有人却完整享受了整个增长过程。"
数据显示,即使在创业板指数波动较大的时期,坚持定投的投资者最终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判断单个企业的技术路线、管理能力是极其困难的。
但通过ETF投资一篮子股票,既能分散风险,又能确保不会错过行业龙头。程曦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创业板指数的PE分位数,在估值低位时加大定投力度,在高位时适当减仓,这种"笨办法"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过15年发展,创业板已经今非昔比。平均市值从最初的几十亿增长到现在的500多亿,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程曦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时代的中国"到"中国的时代"的转变,在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近期,创业板指数进行了重要调整:将单一个股权重上限设为20%,避免指数过度受个别公司影响;同时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提升指数整体的质量。这些变化都使得创业板指数更具投资价值。
对于普通投资者,程曦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不要试图预测下一个宁德时代,通过创业板ETF一键布局是更稳妥的选择;其次,建立"估值锚",在指数低估时坚定持有;最后,保持耐心,创新企业的成长需要时间。
15年光阴,创业板完成了从"市梦率"到真成长的蜕变。如今的创业板已经成为一个容纳不同发展阶段创新企业的平台,既有成熟期的行业巨头,也有成长期的明日之星。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费心猜测哪个赛道会跑出黑马,不如通过指数投资分享整体创新红利。
投资就像种树,最好的时间是15年前,其次是现在。创业板用15年时间证明了创新成长的力量,而指数化投资则是普通人参与这场盛宴的最佳方式。
记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资本市场中,有时候看似"笨拙"的指数投资,反而是最聪明的选择。